马云简介: 阿里巴巴(Alibaba.com)创办人、主席、首席执行官(CEO) 籍 贯:中国北京
个人简介:
1988-1995 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
1995-1997 创办“中国黄页”,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站
1997-1999 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,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
1999年3月 开设了通过电子商务联接全球中小企业的Alibaba.com。同年9月,在香港成功注册法人,出任首席执行官。
1999至今 在杭州设立研究开发中心,以香港为总部,创办阿里巴巴网站(Alibaba.com)。
马云是最早在中国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并坚守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,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商务众多第一,立志为中国人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站点。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《福布斯》封面的企业家, 著名的“世界经济论坛”将他选为2001年度全球100位“未来领袖”之一。
马云:新浙商的管理心经
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”,这句金庸亲笔题的词就挂在阿里巴巴名为“光明顶”的会议室中。听他的同事说,马云不但喜欢金庸小说,还会点儿“武功”,他的太极功夫让彪形大汉也奈他不得。
“以静制动”的太极理念让马云在互联网中游刃有余。从喧嚣到寂静再到人声鼎沸,连续4年被《福布斯》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的阿里巴巴不显山不露水,闷头在国内悄悄往腰包里装钱。
“冬季”管理:整风运动、抗日军政大学和南泥湾开荒
猴年春节刚过,马云当选浙江省十大商人的消息在公司内流传开来。从2001年“活着”就好,2002年只赚1块钱,到2003年每天收入100万元,仅靠B2B,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做得如火如荼。马云自己说,去年年底公司盈利不止一个亿,公司手里的现金足可以再建6到8个阿里巴巴。
阿里巴巴成立于互联网比较火热的1999年,之后一年多时间里,阿里巴巴迅速开拓海外市场,总部定在香港。2000年底,网络进入低潮,马云带领他的团队将战线拉回国内,后将总部迁回浙江老家杭州。“互联网寒冬过得太快,如果可能我希望当时能再延长一年。”说起大家渐渐有些淡忘的互联网泡沫时期,马云竟显得很不舍。“真正想做好一个网站,要用智慧、团队去做。你钱再多,也会花光的。”说起两年前,很多同期的电子商务网站风光一时却迅速死亡,马云感到非常庆幸。“我还有很多那个时候的录像,我跟我所有同事讲,感谢上帝给我们这次寒冬,使我们可以静下来,使得我们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。因为2001年的寒冬,这个市场比较有味道了。”
“冬天寒冷的时候,我们提出的口号是:‘坚持到底就是胜利’,我们坚信网络一定会火起来,只要我们活着,不死就有希望。”不服输近乎偏执的性格让马云反倒因此干劲十足,拿出了红军长征的精神。“我们阿里巴巴那时候做的主要工作第一是“整风运动”,统一对互联网的看法,加强信心。第二是成立了“抗日军政大学”,主要培养干部队伍。第三是“南泥湾开荒”,就是不能靠别人,要靠自己创造财富。”
马云说正是因为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专注才有今天的成功,“外面很冷,我们里面是热火朝天,都在那儿学习,在努力。”也是这一年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执着、有远见,不理解的人觉得这个人神经不太好,像个疯子。“我早已不在乎别人怎么看,如果在乎的话,我们阿里巴巴不会做到今天。我们已经被人家骂的皮特别厚了,刀枪不入。”
现在的阿里巴巴很是孤独,马云笑称,“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”。凭借着网站用户每年6万元的会费,阿里巴巴实现了盈利。截止到2003年,阿里巴巴网站上共有中小企业用户210万,几乎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90%,一次由公司组织的供销会议,世界500强企业会有100多家来光顾采购,而70岁老人和60多个国家有生意往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
“春季”管理:从5分钱自觉投币到不愿面对5000个投资人
去年曾有份针对企业界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,浙江商人是当今中国最会赚钱的人。浙商聪明、敏锐,善于捕捉机会,在互联网企业也如此。业界熟知的丁磊、马云、钱中华和后起之秀陈天桥全是清一水的浙江人。
浙商务实、节俭,会过日子。在阿里巴巴的2层办公室门口复印机上放着一个储蓄罐,而墙上的白纸黑字写了份长长的复印机使用规定,规定中明确注明,个人因私复印每张5分,自觉投币。公司内部文件要双面用,多于150份的要外包交由前台处理,规定后是详细的使用说明。
而复印机后的这扇门,从去年开始就不断地有投资者在门口排队。
教师出身的马云个性直率,有亲和力。“我们去年说这个现象,网上很多人说我们吹牛,我们也不希望人家相信我们有钱。”说到这,马云炯炯有神显得偏大的眼睛也露出得意之色,“去年很多投给其他公司的资金首先来找的都是我们,包括老虎基金,我们又都推荐给了别人。”
不断涌来的投资者似乎让马云也有些许烦恼。“我们不需要钱,如果真的需要钱做资金储备,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,要么上市融资,要么私募。”马云认真分析道:“对现有的阿里巴巴来讲,在不需要钱的情况下,私募比上市要好,因为完整上市是一个自然的过程,这个不要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,更不要成为我们一个结果,否则就乱套了,为了上市而上市。”
有了充裕资金后的公司,马云称会考虑进行适当的购并,但要找到战略和文化都互补的公司是他目前比较头疼的问题。“私募资金可以让我们做战略的部署、人才的储备,不因为上市的压力做长远布局。你可以看到现在三大门户网站只能考虑新一个季度怎么办,我们今天的资金可以让我们考虑3年以后怎么布局。你不上市你面对的是5个投资人,你上市就要面对5000个人,不是怕,是时机没到。”说到国内网络公司新一轮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的热潮,马云淡然表示:“别人做的时候我们不做,别人不做的事情我们做了。”
有可靠消息称:2月17日,马云会亲自来京宣布公司将获得第三笔私募资金,数额惊人。“我相信整个中国互联网从门户战略的角逐,进入到短信和游戏的角逐,而且马上就要过渡到电子商务的角逐,这个转变很快,要早做准备。”
马云人生历程
一张棱角分明、削瘦奇特的脸庞,一派狂狷不羁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,一副两肋插刀、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;以“光明顶”命名公司会议室,与金庸密切交往,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“西湖论剑”……种种言行,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。
他就是马云,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,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。
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,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,显得格外不同。
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。为了朋友,为了义气,马云小时打架无数,受过处分,身上缝过13针,也曾多次被迫转学。从家长到老师、邻居,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。
从小到大,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,而且连小学、中学都是三四流的。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,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,其中第一次高考,数学只考了1分。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,他的老师说:“你要是考上的话,我的名字倒过来写。”
“我自己觉得,算,算不过人家,说,说不过人家,但是我创业成功了———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,我相信80%%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。”
马云特意叮嘱记者,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。
1984年,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———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,离本科线还差5分,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,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,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,当选学生会主席。
大学毕业后,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。1991年,马云初涉商海,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。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,房租2000元,遭到一致讥讽。
在大家动摇的时候,马云坚信:只要做下去,一定有前景。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、广州去进货,翻译社开始卖礼品、鲜花,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。
两年间,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,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,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。如今,正如马云当年所愿,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。
“我一直的理念,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,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,一定不可能赚钱的。”初次下海的经历,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。
1994年底,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;1995年初,他偶然去美国,首次接触到互联网。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,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。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,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,没想到,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。
敏感的马云意识到: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!
随即,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:要做一个网站,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。
此时,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,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。但是,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,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、身份和待遇,毅然下海。
此时,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;即使在全球范围内,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:大洋彼岸,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《数字化生存》、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;而在北京,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,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。
在这样的情形下,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,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、下海、盈利。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。
“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。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,他们听得稀里糊涂,我也讲得糊里糊涂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?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,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,不行赶紧逃回来。我想了一个晚上,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,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。”
“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,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,无论失败与成功,经历就是一种成功,你去闯一闯,不行你还可以掉头;但是你如果不做,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,早上起来走原路,一样的道理。”
时隔多年,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,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。
1995年4月,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,凑了两万块钱,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“海博网络”公司就这样开张了,网站取名“中国黄页”,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。
3个月后,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,马云的业务量激增。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,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。当时,制作一张主页,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、一张彩照,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。不到3年,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,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。
1997年,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,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,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、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、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、中国招商、网上广交会、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。
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。他告诉记者:“在这之前,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。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,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,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,我不再是井底之蛙。”
1999年初,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,进行二次创业,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。
采用什么模式?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,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%大企业服务。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,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,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。他毅然作出决断———“弃鲸鱼而抓虾米,放弃那15%大企业,只做85%中小企业的生意。”
“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,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。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,有巨额广告费,小企业什么都没有,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。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。”
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,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———“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,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。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,可以与大石头抗衡。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、以快打慢。”
就这样,1999年9月,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,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。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,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,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。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,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,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,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、亚马逊、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。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,即便今天在美国,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。
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,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。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。这个时期,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“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,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”的时候。彼时,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,全部来自海外。
1999年底,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“网络风向标”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。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,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。
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,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,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。
事实证明,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,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。在电子商务领域,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:创业当年,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.9万个;2000年达到50万;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,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,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;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。
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,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.com之一,并被哈佛、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,连续4年被《福布斯》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。
今年2月,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,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。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,目前,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,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。
马云就此放出豪言———“2004年,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;2005年,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。”
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———看似狂妄,实则精明。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,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: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,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;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“海口”,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。
|